前陣子看完了《原子習慣》,這是本暢銷書,看完之後也理解它暢銷的理由。對於要培養好習慣、根除壞習慣,除了心法以外,提供了明確且可嘗試的做法。
書中最深得我心的觀念是:
「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,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。」
我們的每個行動並不會瞬間性地造成人生的轉變,在日復一日,或說是複利的加成之下,卻會一步步讓我們逐漸變成我們想要的那種人。這跟購物、環保等各種社會議題很像,個人小小的決策看似無足輕重,卻默默地為這世界的走向投票。
關閉自己的自動導航模式,每個行動前多思考,是否真的要做(真的要喝下這杯珍奶嗎?)或考慮是否有對自己長遠有利的替代方案(改無糖,變中杯?),這樣的「意識」都會滿有幫助的。但實際上要細細斟酌生活中的選擇實在太累、投票很累,所以才要把好行動鞏固成習慣。
關於建立習慣的方法,作者分為四個面相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提示:讓提示顯而易見
提示簡單來說就是行動的觸發點(聞到口腔的味道所以去刷牙、熄燈前看書等等),很直觀地,把能夠觸發的節點放在視線所及之處更容易,把想培養的習慣搭上舊習慣也更容易開始,書中稱之為習慣堆疊(放一杯水在鬧鐘旁邊,睡起就喝)。
渴望: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
壞習慣之所以容易養成,就是因為他們符合心中的渴望,如果喜愛的東西恰巧有益(像是喜歡喝水、熱愛運動),根本不用耗費心神勉強自己。在個人的經驗裡面,有些事情一開始很排斥,但做久做成習慣之後,反而會慢慢喜歡上(像是運動),就不用強迫、規劃自己去做。
讓習慣有吸引力的做法包含誘惑綑綁,結和自己喜歡跟討厭的事,例如踩飛輪的時候追劇。或是讓自己加入一個群體,激發同儕影響力,畢竟人的習慣很多來自原生家庭(最初的環境)。你加入的文化應該具備兩個特點:一、你想要的行為(在這群體)是常態;二、你跟這個群體本來就有某些共同點,像是和朋友組成跑步團,一起運動之類。
回應:讓行動輕而易舉
培養新習慣時,要營造出讓習慣輕而易舉的環境,不要讓自己太麻煩,這也是健身中心選擇易達地點比選設備或其他因素重要的原因。書中推行「兩分鐘法則」,指出新的習慣要培養初期,應讓習慣的時間切成不超過2分鐘,內容具體,比起「培養睡前閱讀習慣」不如改為「睡前看一頁」;「培養跑步習慣」改為「穿上運動鞋」,之後再循序漸進,在覺得吃力前就要停止。循序漸進,不要中斷超過兩天。
這方法我覺得相當有趣,以往設定目標的時候總是會想得比較豪華一點,每天跑30分鐘之類,但不免面臨後繼無力的下場。每個人一定會做的事情很多,刷牙、洗臉、洗澡、早上一杯咖啡等等,是因為這些習慣都不吃力,才能持續二、三十年。如果能將小習慣先綁上既有習慣,是否就能順利培養呢?(還沒實驗不知道xD)
獎賞:讓後果令人滿足
最後是獎賞的部分,為了增加激勵作用,讓好習慣的獎賞總是來得快一點,作者建議是具體紀錄下自己執行好習慣(或破除壞習慣),可以用日誌或其他可視的方法。我自己本來就有在做類似的事情,平時都有使用線上日曆協助記事,在每天執行個人認為的正事後(閱讀、更新部落格、念書背單字、運動、處理帳務),就會把它紀錄上去。
最後的心法是習慣的培養是沒有終點的,並不是說你達成XX公斤就該停止運動或是停止追求良好的飲食習慣,因為XX公斤並不是目標,「成為在乎自己身體健康的人」才是我們前往的方向,也是一生中無止盡的追尋。
留言
張貼留言